超四成科技奖项目来自企业

编辑:admin 日期:2019-03-02 13:50:25 / 人气:

一年一度的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隆重召开,共有212项成果荣获2018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含一等奖24项、二等奖58项、三等奖130项。这些项目或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开展核心关键技术攻关;或聚焦高精尖领域,为北京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供给;或与民生需求对接,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全面提升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引领性和影响力。  
    212项成果中,有87项由企业主持完成,占比41%,再创新高,中小微科技企业崭露头角;有“80后”“90后”参与的成果达189项,占比89.2%,青年科技人才已成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进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聚焦国家战略攻坚核心技术
    本次获奖项目中,聚焦国家战略需求的科技成果竞相涌现,科研工作者在基础前沿和核心技术领域开展攻关,为我国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做出了贡献。
    纳型卫星被认为是航天领域的颠覆性技术,已成为各国竞争的战略高地。清华大学尤政院士主持完成的“先进纳型卫星设计制造及应用”项目获一等奖。研究团队从卫星设计制造、空间微型化功能器件研制、一体化高性能应用三个层次开展研究,形成了系列纳型卫星新技术、新方法、新产品,服务于多项国家重大工程任务,对我国航天领域相关产品的更新换代具有重要意义。
    超重型机床是超大零件高精度制造亟须的战略装备,是国家先进制造能力的重要体现。北京工业大学刘志峰教授主持完成的“高精超大尺度重型车铣复合机床精准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成功解决了超重型数控机床超大尺度和高精度并重的世界级制造难题,研制出我国首台首套数控重型桥式龙门五轴联动车铣复合机床。
    助推北京经济社会发展
    在北京着力发展的集成电路、医药健康、信息技术等高精尖领域,诸多科研团队争相发力,为推动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供给。   
    清华大学朱煜教授主持完成的“纳米运动精度光刻机超精密双工件台技术与应用”项目获一等奖,成果突破了纳米运动精度超精密光刻机双工件台系列关键技术,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掌握双工件台研制技术的国家,近3年实现直接经济效益2.3亿元,推动了我国集成电路制造装备这一战略产业的自主发展。
    另外,不少获奖项目与医疗健康、城市管理、环境保护等民生改善需求对接融合,助力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城市精细化管理和生态环境改善,科技创新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新引擎。   
    例如,一等奖项目“城市轨道交通自主化全自动运行系统关键技术及工程示范”由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丁树奎教授主持完成,项目研制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列车全自动运行技术体系和成套装备,建成了我国首条完全自主研发的全自动运行轨道线路燕房线,为建立高效、智能、便捷的交通服务体系提供了科技支撑,成果已在我国六省市及新加坡、哈萨克斯坦等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广泛应用。
    中小微科技企业崭露头角
    继2017年度由企业主持完成的获奖成果首超4成后,2018年,这一比例再创新高,达到41%,项目数量达到87项。越来越多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崭露头角,展现出竞争力强、活力足、业态新等突出特点。   
    北京大基康明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完成的“治疗肿瘤的医用电子加速器(A45)装备的研制与产业化”项目,自主研发了高端放射治疗设备——医用电子加速器系统,具有定位更精准、放射剂量更小、治疗时间更短、疗效显著且副作用少等优势,已应用于国内外多家医院的4000余例临床验证和治疗。  
    北京诺亦腾科技有限公司完成的“多功用人体动作捕捉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项目获三等奖,成果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低成本高精度动作追踪及动作捕捉产品,应用于动画特效制作、拍摄预演、运动训练康复、虚拟现实等多个领域,服务于平昌冬奥“北京8分钟”表演设计团队、奥运会中国国家队、央视春晚等。
    2018年获奖完成人的平均年龄为44岁,40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占比达45%,212项获奖成果中,有“80后”“90后”参与的成果达189项,占比89.2%,青年科技人才已经成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另外,获奖完成人中还有16位外籍科学家。
    亮点项目
    3D打印骨骼落地成真
    从汽车、衣服、机器人到机械部件,强大的3D打印技术成为设计制造圈儿一大利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刘忠军教授主持完成的一等奖项目“3D打印钛合金骨科植入物的临床应用与关键技术研究”证明,这种技术还能为患者打印骨骼。 
    该成果基于3D打印钛合金技术, 开发了3D打印髋臼、脊柱等系列产品,是目前我国唯一可以商业临床应用的3D打印金属植入产品,已在全国550家医院推广,树立了国产骨科高端植入物品牌,近3年实现直接经济效益1.2亿元。
    “氮氧化物中心说”破解北京雾霾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跃思长期关注北京雾霾,由他主持完成的“北京及周边区域大气复合污染形成机制及防控措施研究示范”项目获得一等奖。
    通过系统研究,团队提出了“氮氧化物中心说”,识破雾霾本质,同时建立北京及周边空气质量监测预警网,实时获取北京周边区域关键污染物数据,与相关科研机构共享,并提出周边协同北京、PM2.5协同臭氧控制的新策略,成果应用于京津冀及环渤海区域灰霾治理防控、重污染预警、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等,为实现北京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做出贡献。
    告别“刷脸” 以步识人
    人脸识别的应用已相当广泛,可是,你听说过一个新名词儿——步态识别吗?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和银河水滴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完成的“远距离步态识别系统研究与应用”专注于挖掘步态的奥秘。项目系统研究了步态识别的计算理论和技术方法,形成了全球最高精度的跨视角步态识别技术和最大视频容量的步态数据库,并在京转化落地,孵化了全球第一家步态识别商业化公司──银河水滴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现在致电 028-6023200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