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已具备迈向科技强国基础

编辑:admin 日期:2018-12-16 14:47:00 / 人气:

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热潮中,中国科学院编著、科学出版社出版《科技强国建设之路:中国与世界》一书。该书分“代表性科技强国的发展路径”“中国建设科技强国的战略选择”和“中国建设科技强国的重大创新领域”三个篇章,阐释了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问题和科技问题,为我们谋划科技创新布局和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启示和思路。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科技事业的实践,细读《科技强国建设之路:中国与世界》,我们深切感受到中国在科技领域已经取得非凡业绩,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
1978年,科学的春天到来,如今创新已成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1977年8月,党的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发出“向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进军”的号召,宣布在适当时候召开全国科学大会。9月18日中共中央下发《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该通知强调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
1978年3月18日-31日,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这次大会是我国现代科技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具有特殊政治意义,对科技、教育、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领域的改革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邓小平同志在大会上作重要讲话,做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以及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等论断。这样,中央就再次为知识分子“脱帽加冕”,使他们满腔热情地投身于国家现代化建设当中。在全国科学大会闭幕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在题为《科学的春天》的发言中深情地讲道:“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
在全国科学大会之后,党中央又提出一系列战略举措。随着建设与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央和科技界对“第一生产力”有了认识上的新突破,指出“创新”是走出跟踪模仿阶段、建设科技强国的关键。特别是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决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做出新论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同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要求:“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这些新论断和新要求进一步明晰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着力点。
科技治理结构与资源分配方式日趋完善,各类创新主体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正如《科技强国建设之路:中国与世界》所强调的,我国已经具备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的重要基础,迎来了建设科技强国的崭新局面,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科研产出水平大幅提升。技术创新方面,能力、水平以及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程度大幅提升,还愈加重视对技术市场的占有。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方面,在凝聚态物理、量子信息、中微子、纳米科技、基因组学等前沿研究领域,都取得了原创进展,步入世界前列。第二,科技投入稳步提升,已接近代表性世界科技强国的水平,为科技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规模的增长尤为明显,投入总量在2009年就升至世界第2位,仅次于美国。第三,科技人力资源充沛,这是我国最具竞争力的战略性资源。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在2015年就达到7915万人(其中工程师数量占世界的四分之一),在2016年则增至8327万人。自2005年以来,每年新增的科技人力资源居全球首位。第四,经济驱动强劲与市场优势突显。我国庞大而快速增长的经济总量,完整的产业体系和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牵引力。第五,国家创新体系较为完整。科技治理结构与资源分配方式日趋完善,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科技强国建设之路:中国与世界》还指出了科技强国建设进程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和挑战,其突出表现是:第一,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存在明显差距,制约着科技创新的整体水平和长远发展;第二,科技创新的整体效率不高,其有效供给能力特别是中高端供给能力不足,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第三,创新人才队伍大而不够强,人才发展机制仍需健全和完善;第四,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创新治理体系仍需完善等等。
(张柏春 史晓雷)

现在致电 028-6023200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