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与港澳科技人员往来仍不畅

编辑:admin 日期:2018-08-27 15:15:00 / 人气:


  南都讯 近日,部分在粤全国人大代表实地调研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情况。省科技厅厅长王瑞军在向代表汇报时称,目前广东与港澳在科技人员往来、财政资金使用、科学仪器的进出方面仍有不畅。王瑞军表示,广东学者和科研人员到港澳进行短期工作,以及港澳学者、科学家到广东进行超过183天以上的长期工作都存在一些不畅。“比如在社保、税收等方面的问题都有待解决。”
    “粤港澳大湾区要打造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说到底,还是人才、资金、物资、信息的自由流动。”王瑞军说。
    现场视察
    2020年南沙人工智能企业有望超300家
    南沙站的视察中,代表们在南沙的云从科技有限公司观摩了刷脸支付、刷脸登机等面部识别技术的应用演示。
    据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公司还开发了可逐渐取代“校园一卡通”的“校园一脸通”,已开始试点应用,基于人脸识别、大数据分析技术的智能安防产品也已上线实战,协助警方抓获多名嫌疑人。
    “南沙是大湾区的核心,我们希望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把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充分体现出来,打造人工智能在这个区域最好的应用场景”,南沙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谢明向代表汇报时称,2017年5月,广州召开了第一届人工圆桌会议,一年下来,南沙已集聚了117家人工智能企业,2020年这个数字有望超过300家,整个产业核心规模超过300亿元。为此,南沙即将推出一个人工智能产业的三年行动计划。
    谢明称,四大人工智能平台已经落户,其中广州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是与亚信集团共同打造,为人工智能创业团队提供平台和技术支持,中科院智能软件产业研究院是与中科院软件所共同打造,希望打造人工智能时代的操作系统,云从A I视觉图像创新中心、科大讯飞华南人工智能研究院,则分别是人工智能未来的两大入口:视觉识别、语音识别。
    据了解,在南沙注册的117家人工智能企业,分布在人工智能的硬件、芯片制作、信息安全、语音图像、生物识别等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包括云从科技、科大讯飞、小马智行等行业内的“明星”企业。
    科创成果
    香港6所大学已在粤设立8家研究院
    南沙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正是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的一个缩影。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科技厅厅长王瑞军在汇报中表示,如何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
    他在汇报目前广东与港澳科技创新合作的进展时透露,香港6所大学已在广东设立了8家研究院,其中7家在深圳,8家研究院中,有7家纳入了广东省的省级新型发研发机构,而这8家研究院又衍生出72家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平台。
    这些香港在粤设立的新型研发机构目前已承担了808项国家的重大课题,获得国家5.8亿研发项目支持、530项高质量专利,发表了3000篇合作论文,布局的人员超过1000名。
    广东将如何服务这些机构以及港澳的科创人员?王瑞军现场举例:近期,位于东莞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通过国家验收,投入正式运行,并将对国内外各领域的用户开放。“它是一个做实验的大科学装置。主要功能就是面向高校、科研机构进行服务。”
    “过去香港的大学要做这方面的分析,得跑到台湾,因为以前世界上就那么几台,其中一台在台湾。香港的、东南亚各国的都要到台湾去做。”王瑞军表示,东莞建好之后,质量更好、更新,功能更强大,会给科研合作建立非常好的平台,港澳学者做分析可以就近到东莞。
    王瑞军透露,近期,广东还将和香港创新与科技局共同签署粤港科技创新交流合作安排,也将与澳门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签署科技创新交流合作安排。“下一步,将就三方如何形成紧密的合作安排,以及如何构建日常的工作机制进行沟通。”
    香港高校在穗办分校突出科技成果转化
    “中央给粤港澳大湾区的定位就是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那这里面广州起到什么作用?扮演什么角色?我们要做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温国辉说,特别是在知识产权方面,广州要领先一步,创建国家知识产权强市。
    科创方面,温国辉称,广州的高端人力资源非常丰富,“我们现在是有83所大专院校,105万在校生”,另外,香港科技大学要到广州南沙办分校,地址已选好,与庆盛站非常近,第一步计划联合办学,第二步则将“在边上搞科技成果转化”。
    据介绍,上半年,广州跟港澳开展了42个科技合作项目,4K产业基地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已经落地;粤澳跨境电商直通车开通;粤港澳深度合作区总规通过评审;生物医药等产业合作加快,邮轮游艇等旅游资源进一步整合。
    目前不畅
    粤港澳三地科技人员往来仍有不畅
    如何打造一个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王瑞军认为,核心有两条:一是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创新资源的高度集聚;二是调动和焕发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说到底,还是人才、资金、物资、信息的自由流动。”
    “但目前还存在多种障碍。”王瑞军透露,目前,粤港澳三地的人员往来方面仍有不畅:内地的学者和科研人员到港澳进行短期工作有障碍,而港澳或者国际上的学者、科学家要到广东进行超过183天以上的长期工作也存在一些不畅。“比如在社保、税收方面的问题都有待解决,”王瑞军称,“就连港澳学者想要随时从香港开车过来深圳也有问题,影响了合作的积极性。”
    “财政资金的使用方面也存在不畅之处。当然,这是双向的,不光是我们中央、广东财政的钱到香港,还包括把香港的资金更好地引到广东,为广东的创新创业提供支持。”王瑞军说。
    “物资方面,我们也做了很多沟通,”王瑞军称,首先是进口仪器的问题,港澳的科学家要带一些科学仪器和试剂过来,也遇到了困难。“比如,香港的大学在深圳和广州设的研究院,没有必要买新的仪器,只要把原有的搬过来就行。用完了也没必要扔掉,再搬回去就行了。”
    “还有一些具体的问题,比如中科院广州健康院,要在香港设立一个机构,因为体制机制的问题,搞了一年多还没搞好。”王瑞军说。
    人才建议
    “希望人才引进程序更简化”
    对于王瑞军所讲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广东药科大学校长郭姣也有同感。郭姣称,广东药科大学与香港大学合作建成的一个创新平台,在运作的过程中就注册不下去了,“就是机制的问题。”
    对于人才的问题,郭姣也有自己的看法:博士后是创新的主力,只是硕士和博士,研究可能没有那么深入。“有时一个模型可能就要建两三年,如果没有博士后,博士一毕业走了,可能就做不出来了。”郭姣感叹目前招博士后仍有困难,“一方面是待遇不够,还是就是进站程序太长。我们有一个博士后去年5月就申请了,各项程序走到今天还没能进站。”她希望,在人才引进的程序方面,能够更加简化科学。
    省商务厅副厅长陈越华将政府支持、清晰一致的法律法规、基础设施对接,便捷简单的税赋、人才的互动视为大湾区建设的关键问题。“我们的高素质创新人才还是欠缺的,”陈越华说。
    政策建议
    支持南沙建粤港澳专业服务业合作试验区
    广州市委常委、南沙区委书记蔡朝林建议,国家层面立法保障自贸区更大的改革自主权,并支持在南沙建设粤港澳专业服务业合作试验区。他还建议,率先在南沙新区(自贸区南沙片区)推动落实港澳居民享受完全国民待遇。
    蔡朝林说,自贸试验区许多先行先试的改革探索,由于相关法律法规调整的滞后,常常面临改革获得授权不及时的问题而难以实施。建议省人大代表推动国家层面加强自贸区改革立法顶层设计,由全国人大或国务院立法,保障自贸区的改革自主权在可控范围内有序扩大,并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机制。
    专业服务是服务贸易的重要内容,香港是亚太地区首屈一指的专业服务中心,而广州作为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城市,目前对香港服务贸易额已超过货物贸易额,其中2017年对港服务贸易额大幅提升四成以上,显示出穗港两地在包括专业服务在内的服务贸易领域具有广阔的合作空间。
    “目前,按有关法律法规,港澳居民在内地投资开办企业、设立民办非企业时,仍按照外商投资进行管理,这不利于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不利于港澳居民进入内地创新创业,也不利于增强港澳同胞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蔡朝林建议,支持南沙新区(自贸区南沙片区)开展试点,对拥有中国国籍的港澳永久居民在内地从事经济社会活动的,其个人身份认定不应视为外国公民,应享有中国内地公民相同的经济社会权利与义务;对港澳永久居民在港澳设立的公司(或以自然人身份)在内地投资设立的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实体,不视同外商投资进行管理,享有完全国民待遇;对于由港澳非永久居民设立的机构、企业到内地投资,须满足在港澳经营一定年限的条件,方可参照享受上述政策。
    统筹:南都记者 吴璇 采写:南都记者 李文 吴璇 实习生 陈舒婷 耿舒祎

现在致电 028-6023200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