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上海科技进步特等奖现“双黄蛋”

编辑:admin 日期:2019-05-15 12:33:05 / 人气:

上海65米射电望远镜系统研制、上海中心大厦工程关键技术、细胞属性转变的基础和应用研究、高速铁路设施故障检测关键技术及应用……在科学探索发现和尖端技术突破上,上海这座有着科创传统的城市再次展现了蓬勃的气象。
5月15日上午,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召开。
2018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共授奖300项(人):授予张显程、白志山等10人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授予张树庭上海市国际科技合作奖;授予28项成果上海市自然科学奖,其中一等奖12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6项;授予30项成果上海市技术发明奖,其中一等奖9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9项;授予231项成果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34项,二等奖78项,三等奖117项。
出现两项科技进步特等奖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梳理历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发现,自上海2012年恢复特等奖至2017年,累计仅产生了5项特等奖。
特等奖是对特别重大的科学发现或者技术发明,或者完成具有特别重大意义的科学技术工程、计划、项目的最高规格奖励,时常空缺。
22019年同时出现了“
上海65米射电望远镜系统研制
”和“
上海中心大厦工程关键技术
”两项科技进步特等奖,也是继2016年同时出现1项技术发明特等奖和1项科技进步特等奖后又一次同时涌现出2项特等奖项目。
这次的特等奖“双黄蛋”代表了众多早期布局的重大科技工程在近年展现出了重要的科研和应用价值。
自然科学奖项目展现创新策源实力
本次获得自然科学奖的项目广泛涵盖了生物、医学、化学、材料、物理等多个领域,出现了众多具有国际引领性的科研成果,与此同时,许多自然科学获奖项目还同时获得了大量的专利成果,或应用于指导大型项目、工程的建设,对国民经济、社会民生和科学基础设施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惠利健完成的自然科学一等奖项目,证明了以往认为主要见于低等动物细胞的转分化现象在小鼠肝细胞上同样存在,并发现细胞的转分化和癌化之间具有共同的调控机制。相关成果有望用于人类肝功能衰竭的治疗,能够提供理论上无限的供体细胞,有望大幅减少肝移植资源需求量。项目产生的5篇代表性论文,篇均影响因子19.2,篇均他引109,受到了业内的普遍关注。
由上海交通大学盛政明等完成的自然科学一等奖项目,通过多项机制研究的突破,有力推动了新一代紧凑型加速器和辐射源装置的研制。相关研究成果已应用于国内和欧盟的粒子加速和辐射重大研究平台建设。项目共发表SCI、EI论文47篇。盛政明荣获2007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和中国物理学会饶毓泰物理奖,2016年度全球华人物理与天文学会亚洲成就奖等,提升了该领域在国际的影响力。
成果围绕科创中心建设
梳理此次获奖项目,不难发现,上海科技奖励的诸多获奖成果紧紧围绕科创中心建设这一主题,在突破国外垄断和“卡脖子”难题、满足国家高精尖和战略性科技需求方面获得了突出成绩。
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朱健强等完成的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项目《高能皮秒拍瓦激光系统》针对中国激光聚变精密物理实验战略需求,抢占国际研究制高点,自主研制了世界公认的最为复杂的高能皮秒拍瓦激光系统,奠定了中国重大专项中激光装置研制的工程基础,推动了以我为主的国际大科学计划,引领了该领域的前沿发展,打造了一支国际化的激光大科学工程研制人才团队,积极推动了上海科创中心的创新发展。
由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林宝军等完成的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项目《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首发星》采用先进的方法和理念,研发了新型专用导航卫星平台,实现并验证了新一代导航载荷新信号体制、自主运行与星间链路等技术。首创应用国产龙芯+FLASH架构,解决了国产航天CPU的空白,特别是避免了PROM禁运的风险。此外,FPGA、DC/DC和微波等核心器部件全部实现了国产化,扭转了卫星关键器部件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局面。该星的研制发射是中国北斗导航卫星领域的“破冰”之作,标志着北斗系统从区域向全球拓展的启动实施,取得的多项技术创新成果,已应用于北斗全球星座建设中,为北斗系统跨越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相关成果也已推广应用到其它多个型号研制中,具有显著的军事与社会效益。
项目分布契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将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的所有项目按照所属技术领域划分,有52个获奖项目属于能源与环境领域,占全部获奖项目的比例为18.0%;有51个获奖项目属于生物与医药技术领域,占全部获奖项目的比例为17.7%;有34个获奖项目属于信息技术领域,占比为11.8%。
“其他技术”占30.1%,涵盖了找不到对应技术领域分类项目,共87项,包括大量的工程类项目(航空工业、装备制造业、建筑、交通、食品等)和科普项目。
在高等级奖项(特等奖和一等奖)中,生物与医药技术类的占比则高达26.3%,远超其他领域。
按照所属行业划分,有86个获奖项目属制造行业,占全部获奖项目的比例为29.9%,继续处于领跑位置;卫生保障为13.2%,超过了科学研究的10.8%;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则超过了交通行业。
过半完成单位为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年度所有自然科学、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获奖项目的完成单位中,企业占432家,比例达到53.4%;牵头单位中,企业达到105家,比例为36.3%。
在企业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105个项目中,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包括股份制和集体企业)、外资企业(包括合资)的比例分别为66.7%、23.8%和9.5%。国企比例较往年有所提高。
此外,获奖项目还突出了上海科技创新的协同性和辐射力的扩展。
2018年上海科技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的项目中,有189个是由多个单位合作完成的,比例达到65.4%。有189个项目由不同性质的单位合作完成的,比例达到65.4%,超过了去年的60.1%,不同类型单位之间的协同合作越来越密切。此外有111个项目有外地单位参与,比例达到38.4%,超过了去年的36.6%。所有809家完成单位中包括了195家外地单位,占比为24.1%,超过了去年的22.8%。
同时上海作为区域创新高地的辐射作用也日益增强。其中,江、浙、皖三地单位占比连续多年超过了所有单位的1/3,长三角一体化的趋势突出。

现在致电 028-6023200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