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大棚里的科技密码
编辑:admin 日期:2019-01-13 14:24:55 / 人气:
1月11日上午,长垣县寺坡村,在一座现代农业示范园门口,一块标识着“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长垣分院”的牌子正式挂了起来。简短的仪式过后,优质林果研究室技术骨干张园园,一头钻进大门右侧的大棚里。
外面正是寒冬腊月,这里却温暖如春。两亩见方的大棚里,一垄垄草莓果实饱满,尝一口,特别甜。为啥这么好吃?“因为用的科技多啊。”张园园解释,口感好首先是因为没用化肥,施的都是有机肥。长垣县土壤偏碱性,属于黏土,透气性差,为此长垣分院特意进行土壤改良。“好地结好果,科学施肥是关键。”
仔细端详,大棚里有不少新奇的小东西。一支圆珠笔大小的黄色小棍,悬挂在大棚的钢架下,隔几米就有一个,这是干啥的?“这叫做二氧化碳施肥器,是专门给草莓施肥用的。”园园姑娘说。植物光合作用需要大量的二氧化碳。这个仪器能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帮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提高草莓的品质和产量。
优质林果研究室主任、省草莓协会副秘书长张俊涛接过话茬:“我们这个大棚里,高科技的东西多着呢,你看这里。”他指着棚子上一指见宽的灯带,“这是补光灯,发出的蓝、紫光,是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率最高的。天阴的时候打开能帮助草莓生长。”此外,还有专门防治白粉病的硫磺熏蒸器、水肥一体化设施等。
最近几年,大棚草莓在我省迅速扩张,据统计,去年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8万亩。扩张的根本原因在于收益高。一座一亩地大小的草莓大棚年均产量能达1000~1500公斤,每年能轻松拿到4万~6万元的毛收入,当年就能回本儿。
可是,这项“甜蜜”的事业在长垣并没有顺利推开,当地只有零散的几个大棚而已。“主要就是缺技术,不会种、不敢种。”40岁出头的李新军3年前返乡创业,流转了150多亩土地,小麦、花生轮作,每亩的纯收入不超过500元。得知省农科院长垣分院建了草莓大棚,有生意头脑的他从整地开始就过来学习。
乡村要真正实现振兴,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深度参与和支撑引领。在刚刚发布的《河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科技支撑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格外引人注目。据了解,目前在全国范围内,我省是唯一出台这方面计划的省份,充分证明省委、省政府对科技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高度重视。
“我们的职责就是讲给农民听、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做好农业科技转化和示范推广。”长垣分院院长李秀杰说。
长垣县代县长赵军伟说,正是看到了科技创新对乡村振兴的巨大推动作用,也看中了省农科院的技术、人才和智力优势,双方联合建起了长垣分院,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农业高科技在当地落地生根,从而加速县域经济发展。
该县的前瞻性举措也带来了丰厚的回报,长垣分院紧密结合当地特有的资源禀赋,量体裁衣,提出并实施了数项研究推广工作,如围绕长垣厨师之乡和烹饪文化,试验种植推广蒲公英、花椒等药食同源的农产品,开发烹饪食材种植;结合起重机之乡,农机生产具有的先天基础和优势,加快现代农业智能机械研发,目前花生种子剥壳机样机已经研制成功,并进入调试阶段,花生果破损率明显降低……
看来,有了科技的强力支撑,长垣的乡村振兴之路必将走得更加稳健。
上一篇:科技创新为南宁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下一篇: 保质保量加快重大科技工程建设
内容搜索 Related Stories
推荐内容 Recommended
- 锐付科技获邀参加第八届年度中东2018银行业创新峰会09-26
- 鸿特科技拟携手小黄狗环保科技 建智能环保设备制造基地09-25
- 浦发银行发起成立“科技合作共同体”09-22
- 宁波银行科技支行成立09-07
- 英特尔发布未来50年技术调查报告:普通用户和科技精英观点现分歧09-02
- 21个科技服务团 吹响八桂大地脱贫攻坚冲锋号-新华网08-29